安徽宣城宁国市坚持工业强市,2024年城镇化率已超70%,大量农村户籍的务工人员日常居住在城区,群众办事时常出现“回乡办”“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为此,宁国市创新推出“全城通办·为宁分忧”政务服务品牌,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群众“办事不回乡、就近即可办”。该项改革案例入选省“政务服务百佳案例”。
聚焦群众需求,摸清“返乡办事”难题
围绕“办什么”,摸排群众必须回户籍地办理的高频事项,着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打通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梳理“要办”清单。深入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和企业走访调研,通过发放问卷、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办事需回乡事项进行摸底。找准群众必须回户籍地办事的痛点堵点,确定第一批次涉及9个部门59个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低保审核审批、高龄津贴申请、农机补贴、户口迁移、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住院及门诊费用报销等。二是推广“易办”试点。组织人社、医保、民政、公安等单位,集中研讨优化事项办理流程,对推行过程中各环节存在困难提出具体调整要求。南山街道率先打造首个“全城通办 为宁分忧”标准化应用场景,梳理居民身份证办理等各类“易办”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实施“一网通办”试点,首月即办理2000多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开展通办事项优化办理方式推广,截至目前,首批确定的59个事项已全部实现“全城通办”。三是再造“简办”流程。着力推进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办事环节和程序,对申请材料应减尽减。如,摩托车注册登记等66个事项申请材料平均从3.28项精简至1.83项。重构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开展联合审批、联合验收,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费申报、医保转移接续手续办理等32个事项平均办理时限从2.5天压缩至1天。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模式,优化房屋所有权登记转移等5个领域办理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办事成本。
聚焦便民利民,打造“全城通办”品牌
围绕“怎么办”,从强化场所功能、优化机制流程、改进服务体验等方面入手,让基层群众办事更省时、省力、省心。一是“一窗办”。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实现医保、交运、公积金等事项“一窗通办”,推动办税、不动产登记等由“分类综窗”向“一窗通办”过渡。设立5个“无差别综合窗口”,综合受理民政、卫健、住建等28个部门920个政务服务事项,提供全流程、全覆盖、个性化专业服务。畅通线上“全城通办”渠道,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实现办事群众通过统一收件系统提交申请,办理人员以皖政通、电话、邮箱等辅助方式减少群众跑动次数。二是“帮代办”。实行“帮代办”,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帮办代办服务功能,安排专人负责提供“全城通办”事项的办事咨询、申办指导、转办协调等服务。推广“就近办”,将人社、卫健、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5个部门3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各乡镇(街道)办理。打造“多点办”,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内各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三级通办,实现同一事项在市内所有政务服务场所均可受理。三是“兜底办”。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延伸至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专窗专员负责受理帮助解决。建立政务服务中心首席问题官制度,专门解决“全城通办”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开展“换位体验走流程”活动,通过组织办理人员切身推演,查找办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协调不顺畅问题。2023年已组织282人次体验事项办理,解决问题202个。
聚焦常态长效,提升“为宁分忧”质效
围绕“办得好”,建立健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数字协同、标准管理等机制,推动“能办、办好”向“好办、快办”转变,实现常态长效。一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组织定期会商,聚焦群众急需和通办方式两个维度,动态调整“通办事项清单”。通过动态增减,明确申请主体、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提升办事指南精准度。目前已出台两批次涉及12个部门、67个高频的“全城通办”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其中8个部门30个事项已实现“全程网办”。二是建立数字协同机制。扎实开展本地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库及相关主题库建设,归集数据11.6亿条。持续深化政务服务网与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对接,推动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和房产交易系统联通。着力打通政务服务数据实时交换壁垒,初步建成标准统一、服务同源、信息共享的政务服务体系,出生医学证明、死亡医学证明、收养登记证明等数据实现共享。三是建立标准管理机制。引入OSM窗口现场管理标准体系,从“物有管理标准、人有干事标准、事有质量标准”三个方面全面构建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通过规范服务场所、窗口管理、事项办理、人员管理等程序流程,使医保、税务等县级事项能延尽延,实现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就近办理,户口登记跨省跨区域办理,同一事项在县域范围内“全城通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