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通报表扬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对12家表现突出、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予以通报表扬,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为宣城唯一。
近年来,宁国经开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聚焦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等区域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一批项目层次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产业链条逐步健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和示范园区,帮助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解决技术难题,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工业企业13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9家、高新技术企业177家。先后获批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宁国经开区注重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更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深耕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积极抢占新能源、轻量化等赛道,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速保持20%左右,逐渐形成了以中鼎为“链主”,保隆、亚新科等为骨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大力倡导“亩均论英雄”,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并重,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汽车零部件优质企业倾斜。
目前宁国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集聚上下游企业450余家,发展成为安徽三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聚焦化工园区要素资源,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全年引进化工新材料企业12家,形成以高端氟化工、化工新材料及功能化学品为载体的区域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入选全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评AAA级,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类评估中位居首位。
围绕全市“1+4”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长三角重点源头区域,运用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资本招商、大数据招商等多种形式,靶向招引一批标杆性企业、引擎性项目。构建立体化招商网络,加强与苏商促进会、宏谋等商协会合作交流,通过举办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苏州紧固件专项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关注。
总投资15亿元的阳天机械年产900台套多工位冷镦成套设备制造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的桑尼泰克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数字化生产基地等一起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2024年,宁国经开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约349.74亿元。
全流程服务助力项目
落地建设投产“提速”
宁国经开区将全区干部分成5个片区、23个网格下沉一线助企纤困,全年办结各类问题建议602件。做实项目专班(专员)服务,招商工作推行“洽谈即服务”,根据招商线索研判拟落地项目,在3日内提出是否给予准入的初步意见。项目签约后,组建专班一体推进前期手续办理和建设环境保障,全过程跟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24年,宁国时代新能源、安徽恒满供应链、桑尼泰克轻量化零部件等38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广“园区贷”“贷投联动”等金融产品,全年累计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贷款7.1亿元,兑现惠企奖励资金4.8亿元。推行工业企业“退二优二”,全年共处置低效闲置用地1356.94亩,有效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此次入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通报表扬名单,是宁国经开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体成果。以此为起点,宁国经开区将充分发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不断扩大园区及企业影响力,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的友好合作,将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循环畅通的生态链。
——加强开放合作。紧抓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的机遇,主动加强与G60联席办的联系,积极参加G60联席办牵头举办的各类活动,扩大园区及企业影响力,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的友好合作,力争在联合招商、项目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更多更大地实质性进展。
——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宁国(上海)科创飞地建设,依托宣城(上海)科创中心,打造G60科创走廊科技窗口,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加大金融服务。整合各级各类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发展金融政策,编制形成金融产品服务手册,打破部门与部门、部门与金融机构、部门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联合金融机构向全市企业进行集中推介,进一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最佳投融资渠道。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提升科技企业融资获贷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