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003255900R/202303-00077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 发文日期 | 2023-03-15 11:23 |
发布文号 | 无 | 关键词 | 宁国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规划计划 |
信息来源 | 宁国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 | 主题导航 | 财政、金融、审计 |
信息名称 | 宁国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 | 内容概述 | 宁国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 |
现就2022年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管理和党建等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履职尽责、开拓创新,努力推动财政、金融、国资国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收支管理,保障财政平稳运行。一是高质量组织收入。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国家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减收,进一步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做好收入预期管理。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72265万元,增长5.8%,收入总量位居宣城市第一位。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对上争取免抵调增增值税14975万元,争取留抵退税及其他减税降费转移支付19500万元,额度在宣城市七县市区中最多,另获得补充县区财力专项资金补助额6892万元。三是严格支出管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5503万元。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全年压减资金294万元,收回可压减预算指标7285万元,2022年全市三公决算数同比下降3.54%。
(二)坚持稳中求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聚力攻坚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财政保障工作,先后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192500万元,主要用于宣绩高铁、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全年成功申报新入库专项债项目3个。推动PPP项目规范运营,全年PPP项目累计拨付资金1.64亿元,图博馆项目一二层和室外施工基本完成。二是多管齐下为企纾困解难。紧盯上级政策动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全年兑现各类助企纾困资金12000万元;落实房租减免政策1290万元;发放创业贷款金额8800万元;兑现1家企业“新三板”省级奖励资金15万元,为2家企业申请直接融资奖励20万元。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成各类交办事项19件,办理问题52个,满意度100%。聚焦“融资难”问题,牵头拟定金融惠企政策,常态化搭建“线上+线下”政银企对接平台,开展金融政策宣传及融资问题解答,先后收集融资需求问题182个,帮助解决融资需求35000万元。“政采贷”业务提质增量扩面,实现宣城市首笔“政采贷”全流程线上办理,将更多金融“活水”精准引向中小企业。
(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一是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全年统筹资金50222万元完成了18项民生实事任务,投入6251万元开展十项“暖民心”行动。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及时根据政策做好民生扩面提标,全年安排资金7923万元,确保低保、五保、困难残疾人等支出按时足额支付。全年养老待遇支出121850万元,医保报销支出44977万元,工伤、失业保险支出9002万元,有力保障了社会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累计教育投入74010万元,较上年增长5%,圆满完成“两个只增不减”的目标任务。三是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安排疫情防控经费6562万元,主要用于全员核酸检测设备购置、核酸检测费、疫苗及接种费用补助等疫情防控支出。先后多渠道统筹资金46000余万元,用于方舱医院、临时隔离点建设等方面。
(四)关注“三农”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投入3043万元用于6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64个重点自然村整治项目及1900户农村厕所改造。安排奖补项目资金及管护资金1890万元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安排资金4628.6万元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安排资金553万元落实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助力打造优美水环境。二是加大投入助力产业振兴。投入1500万元,通过对采用结网方式自然落果收获山核桃的农户进行奖补、设立可持续经营示范基地及特色示范试验林基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山核桃产业行稳致远。投入各级资金2268.59万元,用于公益林补偿资金及天然林停伐补助。扎实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理赔,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高效发放惠农补贴资金。积极推广使用社保卡发放补贴资金及“财政惠农一卡通”二维码,进一步提高补贴资金发放成功率,保障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及时落地生根、惠及于民。全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惠农补贴资金20108万元,惠及25万余人次。
(五)深化财政改革,全力提高管理质效。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新增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估,组织所有乡镇街道和57个部门开展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资金达615900万元。二是强化财政直达资金管理。履行直达资金实时监督职责,全年接收中央直达资金60666万元,中央直达资金分配率100%,资金支付率97.9%。三是切实履行财政监督职责。深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资金检查等工作,持续推动预决算公开,全面加强会计和代理记账机构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全市政府采购金额为84493.18万元,节约资金14711.57万元,节约率为14.83 %。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保障财政资金支付安全、规范、有效。
(六)坚持以法为纲,推进财政法治建设。一是坚持思想引领财政法治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班子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认真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和财政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二是依法依规履行财政职责。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确保预算管理正规有序。三是锻造法治工作队伍。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制定“机关集中学法月”活动方案,全局行政在编人员线上学法考试完成率和通过率均达到100%。组织开展《民法典》《行政许可法》《国家安全法》及网络安全等方面法律学习会和预算一体化、预决算公开及企业上市等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干部学法用法能力。
(七)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一是全力保障重点指标运行。2022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41.2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84.53亿元,人民币存贷款加权增速18.02%,增速位居宣城市第1位,高于宣城市平均水平4.0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75.03亿元,完成宣城市下达任务数的156.32%,民生银行宁国支行正式营业,全年新增贷款70亿元。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出台《宁国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三地一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常态化搭建券商、PE、VC等中介机构与企业沟通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座谈、沙龙、对接等活动9场次,覆盖域内200户次企业。2022年,我市累计推动桑尼泰克进入上市辅导期,东方碾磨晋升新三板创新层,2家企业(顺安股份、金鑫电机)完成上市前规范股改,2家企业(飞达电气、美丽乡村建设公司)在省股交中心挂牌,累计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6.2亿元。三是充实完善上市后备资源。结合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及预期成长性、科创属性等多重维度,动态筛选并充实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初步建立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上市后备资源库。目前已筛选上市(挂牌)后备企业20家。
(八)加强国资国企监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一是认真履行国资监管职责。出台《宁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宁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规范处置资产,2022年全市完成处置国有资产(含报废、出让)价值720万元,盘活存量资产3处,取得处置收益16000万元。实现首次代市政府向人大报告2021年度国有资源管理情况专项汇报,为加强部门联动、推动自然资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迈出坚实的步伐。二是扎实推进市属国企改革。组建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和产业投资集团。提前7个月完成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专项改革任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出台《宁国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与考核办法》《宁国市市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请示备案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推动国企监管更加科学合理。出台《宁国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与考核办法》,制定市属国企年度业绩考核指标框架体系,确保尺度统一,公平公正。组织实施市属国企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招聘工作,开展市属国企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培训40人次。
(九)坚持底线思维,严防债务金融风险。一是多举措防范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2022年全市没有新增一笔政府隐性债务。结合年初预算和隐性债务到期情况,积极调度预算资金,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配合融资平台公司,分类采取针对性缓释风险措施,通过隐性债务借新还旧、展期等,防范隐性债务风险。二是加强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印发《宁国市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监测机制工作方案》,加强可疑资金监测;深入开展全市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在宁国论坛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专版发布经典案例、风险提示,共计发帖110篇,点击量476319次,制作防范非法集资短视频2个,其中短视频《似是而“非”》获中国银保监会防非短视频大赛优秀奖。全面开展线索排查,稳妥处置风险隐患,未新发非法集资案件。
二、坚持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22年,市财政局(国资委)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中央、省委、宣城市和市委工作要求,全面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机关党建工作,开展市属国企及会计行业党组织提升行动,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压实主体责任。坚持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全年召开党委会26次,12次对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进行部署。全面压实党委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党委班子联系支部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定期到联系支部开展1次工作指导,列席支部组织生活会并开展点评。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修订局党委议事规则并印发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切实提升班子科学民主决策能力。
(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全年召开2次专题会议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4次,局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457条,有力宣传了财政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内宣工作,报送政务信息、市委信息55条,组工信息12条,组工调研课题1个。组织青年干部编排诗文朗诵节目《青春中国》,获宣城市第十三届中华诗文朗诵比赛三等奖。组织拍摄了《踔厉奋发,奋楫笃行》宣传片,在安徽财政公众号上发布,充分展示宁国财政的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三)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组织党员干部全面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指定学习书籍,局属基层党组织上专题党课44次、开展现场教育2次,举办专题讲座3次,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3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组织开展“最美财政人”评选,开展“财政青年说”“财政干部说”“财政微讲堂”活动,全面推动财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
(四)夯实基层组织之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举办党务知识培训班1期,实现党务干部培训全覆盖;严格组织发展,2022年新吸收党员4名。及时成立国控集团党委,并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新成立明哲会计师事务所支部和正越会计师事务所支部,不断推进非公领域支部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召开查找整治“四类问题”专项行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深刻检视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3名,选调青年干部2名,交流轮岗7人,提拔中层副职11人,选派1名同志到省跟班学习。重视人才工作,机关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依托铜陵学院函授分院办好学历教育;加强人才联系服务,2022年我市2名高级会计师入围安徽省高端会计人才队伍。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推荐两名会计行业人才,开展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宣传,并提供资金保障。统筹开展好工青妇工作。
(五)注重担当作为,推动为民办事见实效。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机关“三联三传”党建品牌,积极统筹资金,保障市重点项目建设,高效兑现企业扶持政策奖补,着力为企纾困解难;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财政直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管理质效;统筹资金做好民生保障、10项暖民心行动、18项民生实事、社保兜底、疫情防控等工作,真正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积极培育“双百领航”计划,为国有企业强“根”铸“魂”。国控集团党委入选宣城市第三批“领航”计划示范库。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成信访件5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防范重大金融风险、防非处非等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回应群众诉求,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起,消除风险隐患。
(六)严明纪律规矩,打造清正廉洁机关。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宣城市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2022年党委会共专题研究党风廉政相关工作3次。全年召开党风廉政会议7次,局党委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召开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强调和部署,细化分解工作责任,分析党风廉政工作形势任务、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措施。修订完善机关财务制度、采购制度、公务接待等内控制度,规范机关内部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扎实开展“四类问题”专项行动、“五聚焦五查找”集中整治行动、“两违规”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谈心谈话90余人次。坚持每月做好排查工作,紧盯“四风”,在重要节日节点通过明察暗访、发送提醒短信和严格考核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纠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对检查结果予以通报,打造高效务实、清正廉洁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