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486344515H/202304-00043 组配分类 政策通知
发布机构 宁国市商务局 发文日期 2023-04-26 16:05
发布文号 关键词 政策通知
信息来源 宁国市商务局 主题导航 商贸、海关、旅游
信息名称 宁国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内容概述 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宁国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关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有关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宁国市商业体系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根据《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商流通发〔2021〕99号)、《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2〕18号)、《安徽省商务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我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相关配套政策的通知》(皖商办建函〔2022〕288号)和《安徽省商务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的通知》(皖商办建函〔2023〕101号)等文件要求,在2022年版基础上修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商业概况
1.基本县情。宁国地处皖东南,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背靠黄山、九华山,融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城市2小时经济圈,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6个街道,102个行政村,总人口38.9万。
近年来大力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地区生产总值遥遥领先,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454.3亿元,居宣城市第1位;人均生产总值11.678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2021年增长6%,高于宣城市1.8个百分点,居宣城市第1位。三次产业比重为6.3:59.2:34.5。
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7.4%,农业有山核桃、竹笋、畜禽等三大骨干产业和中药材、花卉苗木、茶叶、水产、蔬菜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市涉农企业52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1家、省级7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80家;家庭农场1900余家。有国家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宁国港口生态产业园),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主导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5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培育A股上市企业8家。
2022年再次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5项百强名单,曾先后获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省级农产品加工20强县,多年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2.主要商业概况。市场消费持续增长,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亿元,人均社消零3.4293万元,较2021年增长3.0%,增速高于宣城市0.5个百分点。从四大行业来看,批发业同比增长15.4%,零售业同比增长5.8%,住宿业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8.0%,餐饮业同比增长3.4%。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2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4461元,较2021年增长6.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512元,同比增长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6元,同比增长7.1%。
(1)市乡村商业网点。现有市级综合商业中心4个,宁国润福商业有限公司超市、合家福台客隆超市华贝城市广场店、安徽省台客隆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宁国购物广场、苏果超市宁国津河西路社区店,总经营面积超过2.8万㎡;有乡镇商业中42个,其中3000㎡以上的4个,1000-3000㎡的8个,1000㎡以下的30个,全市13个乡镇择优样本乡镇商贸中心有基本型7个、增强型6个;有大型公益性批发市场1个,县城中型农贸市场3个、乡镇街道农贸市场 20个,已实现城乡覆盖。
(2)物流快递设施和网点。现有市级物流配送中心2个,其中:宁国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是南京云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建设项目,于2022年7月建成启用,位于万家物流产业园10栋、11栋一层,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现入驻申通快递、中通快递、韵达快递3家快递企业;邮政宁国市寄递物流中心,是邮政宁国分公司现有邮快处理场地,位于河沥园区的众益电子信息产业园3号楼1层,面积1500平方米,具备寄递、社会快递邮件处理、工业品批销仓等功能,通过伸缩机、爬坡机、胶带分拣机、小件分拣机完成邮政自身邮件和邮快合作社会邮件分拣分拨处理。
(3)农村电子商务水平。作为2021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现已建成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各1个;5个街道和1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服务覆盖85个行政村;累计培训570人次。根据欧特欧监测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宁国市全网销售额12.0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销额3.21亿元。现有4个乡镇街道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其中2019年度为河沥溪街道、南极乡,2020年度为仙霞镇,2021年度为万家乡;15个村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其中2019年度为南极乡梅村村、河沥溪畈村村、万家乡西泉村;2020年度仙霞镇孔夫村、西津街道大村村、万家乡大龙村、青龙乡西林地、宁墩镇宁墩村、霞西镇朱村村;2021年度万家乡万家村、万家乡云山村、梅林镇沙埠村、中溪镇中田村、仙霞镇仙霞村、方塘乡方塘村;4家企业被认定为年网销额超1000万电商企业,分别是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山里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宁国市夜知秋食品有限公司、宁国半亩地食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8个品牌被认定为年网销额超100万农村电商品牌,安徽壳壳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壳壳果”、安徽山里仁股份有限公司“山里仁”、宁国市阿三食品贸易有限公司“任阿三”、宁国市锋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花好美锦”、宁国市茂盛食品有限公司“茂盛缘”、宁国市蓝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花间篱”、安徽云沃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花溪谷”、宁国市润味商贸有限公司“王家桃临”。
(二)前期工作进展
1.前期工作。为推动全市消费扩容提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依据《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县域商业建设指南(2021版)》《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及国家级试点县创建工作。成立由杜德林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宁国市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建立由梅骏国分管副市长统一召集、市商务局及各相关部门、乡镇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协调会商建设行动相关配套政策、资源支持和难点问题等,做好与2021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衔接协同,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开展试点县创建工作。初步完成《宁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编制,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将为县域商业发展提供指南。根据统一部署,自2022年起已将县域商业相关指标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为推进落实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市商务局牵头,充分发动相关部门、各乡镇支持参与,对宁国县域商业建设7项约束性指标和7项预期性指标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建设有标准、工作有底数、目标可量化、成效可考核”的要求,组织申报并初步筛选《宁国市县域商业建设储备项目清单(2022-2023年)》,编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组织认真学习《县域商业建设指南(2021版)》《安徽省商务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我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相关配套政策的通知》《安徽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类型划分标准的通知》《安徽省商务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的通知》等文件,力求能吃透精神、落实要求、规范管理。
2.取得成效。商业设施不断健全。全市商业网点设施布局不断优化,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商贸综合体等样本点文明形象有效提升,对照“文明菜市”标准,2022年完成1个城区农贸市场和2个乡镇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顺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建设年度复评,商业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提升。重大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宁城南路加油站和丽枫酒店(华贝城市广场店)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奥特莱斯购物小镇、万达广场、凤形智慧农商城邻里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
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融合发展。现有4个乡镇街道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15个村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4家企业被认定为年网销额超1000万电商企业,8个品牌被认定为年网销额超100万农村电商品牌,宁国秋壳山核桃仁、詹氏香榧获评安徽省百佳“好网货”。全市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建成电商综合服务站点78个,服务覆盖85个行政村,服务覆盖率80.4%;末端物流服务覆盖全部乡镇的98个行政村,覆盖率96.1%。
3.存在问题。全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街区商圈缺乏,商业零售多以小而散的沿街店铺为主,部分新开发的居民区尚无成熟的商业配套。农村市场现代化水平较低,乡镇网点仍以小而散的沿街商户为主,以经营面积在10-30平方米的“夫妻店”式的小型商业占据主导。市场秩序治理仍有待加强,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问题仍较突出。生活消费品、农产品流通仍依托外部平台,物流快递资源整合不够,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生鲜农产品的专业冷链运输能力与仓储能力供给不足,农产品上行制约要素较多等。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对照《县域商业建设指南》的要求,全市将以渠道下沉为主线,以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强与2021年度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的衔接协同和成效叠加,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生产和消费连接更加紧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底前,全市县域商业类型争取实现向提升型的跨越。
(二)试点期阶段目标
到2023年底,在全市建立健全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加快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引导市综合商贸中心提档升级,推动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等升级扩容,实现村村通快递,将县域商业类型全面升级为增强型。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加强县域商业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遴选和推进,计划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2个,改造升级市级邮政寄递共配中心1个、邮政乡镇配送中心2个,支持农产品展示展销和直播中心1-2个,引导邮政、供销、快递、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相关主体资源整合,将共同配送率提高到35%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
1.升级完善城区商业设施。依据《宁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大商业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商贸服务区域覆盖力。开展重点商圈提升行动,依托城西湖和高铁新城建设,增强商圈能级水平,加快场景化、体验式和互动性的特色区域商圈建设,优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等业态结构,积极招引布局名品名店、网红店。以万达广场、皖南川藏线旅游集散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休闲和文娱等业态,完善交通管理配套,争取高水平建设省级特色步行街或特色街区。支持城区商贸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交运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改造提升镇级商贸中心。发挥乡镇“承上启下、功能多元、紧靠三农”的节点优势,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以乡镇集贸市场、中小型商超、传统商业街(商圈、集市)等为基础,建设改造一批服务能力强、辐射半径广的乡镇商贸中心。加快乡镇商贸服务设施现代化改造,提升乡镇商贸服务功能,发展线上线下购物、娱乐、休闲等商贸服务模式。推动乡镇农贸市场改造,规范市场管理、丰富产品供给,使农贸市场成为方便农民购买鲜活农产品和小商品的重要集聚场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改造提升村级便民商店。鼓励和引导连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特许加盟、联营联销、供应链赋能等方式,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改建、改造一批优质村级便民商店,推动一批“夫妻老婆店”、小卖部等,改造成新型便利店。按照“店铺内外干净整洁、货物陈列井然有序、所有商品明码标价、诚信守法经营规范”的原则,鼓励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店铺招牌、陈列货柜、系统平台、数据分析、专业培训等支持,优化农村传统小店经营模式。支持邮政企业依托村级便民商店建设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站点,发挥其促进日用品下乡、农资进村、农产品进城作用,打通村民生产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数据资源局、市邮政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市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商平台等物流资源,依托骨干物流企业、货运站场、仓储、批发市场、信息平台、运输车辆等物流设施,加快建设改造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物流中转站、末端物流服务网点建设。市级物流配送中心配置自动化基础设施,提高智慧化水平,支持快递集中分拣、仓储、零担货运、集中配送、商贸物流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功能。充分利用乡镇农贸市场、交通场站、邮政网点、乡镇电商平台等场所,建立乡镇物流转运站。整合超市、便利店、村邮站等资源,建设“一点多能”“一站多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交运局、市供销社、市邮政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城乡共同配送。鼓励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探索建立完善城乡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整合联盟,实行统仓统配,降低快递物流成本。支持共同配送设施设备投入,整合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外廓标识统一的专业化、社会化的配送专用车队。引导邮政、快递、商贸等企业与村级店合作,巩固提升“快递下乡进村”工程,持续优化共同配送干线和支线,因地制宜增加配送频次,压缩配送进村时效。完善农村客货运输服务网络,支持农村邮政快件运输班线承担城区内农村商贸流通运输服务。建立健全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制造业、商贸企业与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接,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市商务局、市交运局、市数据资源局、市邮政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推广应用“田头小站”等移动式冷库,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等冷链设备设施。加快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加快推进中汉仓储冷链物流项目,打造皖东南最大的食品冷链加工物流园区。发展冷链多式联运,统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邮政快递,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构建长三角冷链物流配送枢纽。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加强冷链物流监管,建立科学、可靠、高效的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运局、市卫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发展智慧物流。积极探索物流创新发展试点,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本土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等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仓储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仓储模式。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园区,以作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智慧化为方向,引导物流园区广泛采用智能化装备,大力推广实时监控、智能感知、电子结算、智能分拨等技术。引导鑫淼物流、旭红物流、关宁物流、四通物流、万邦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运输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货物在途状态查询、运输价格查询、车货动态匹配等信息化服务。优化智能快递箱、智能充换电站等“最后一百米”末端设施。(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改善优化消费渠道
1.拓展消费供给方式。鼓励有实力的电商、邮政、快递和连锁流通企业向乡镇村下沉供应链,延伸营销网络,为农村中小企业和零售网点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库存管理等服务,打造适应本地消费需求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支持连锁便利店在农村、社区布点,为农村提供商品订购、配送等服务,提高农村夫妻店经营便利度。鼓励各类农资市场主体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农资企业提高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比例。利用新零售、新媒体、电商平台等途径,依托宁国特有景观、特有农产品和特色山水等资源,积极发展直播经济,扩宽农村居民线上和线下消费渠道。(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邮政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田头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强农产品综合市场,促进市域流通节点有效衔接、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完善市域产销链条。支持连锁商超、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主体采取“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模式,通过订单农业、采购协议、产销一体、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持续推广“电商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持续深入开展市域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行动,促进特色农产品稳定销售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丰富农村消费市场。结合农村消费习惯,大力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注重老人消费、文化旅游消费、服务消费等文明型、共享型消费,进一步创新市场供给,拉动农村消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农村促消费活动,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动在城区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依托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餐饮、亲子、娱乐、健身等服务,形成更好的消费吸引力。发挥乡村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民俗、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等服务,推动农村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完善乡村交通、住宿、通信、卫生厕所、停车场等商业配套设施,提高乡村消费承载力。(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交运局、市电信分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增强农村产品上行动能
1.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对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引导经营者识标、懂标、用标。稳步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入开展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 行动,督促获证企业严格按标生产,建设一批相关生产和原料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以及产品无公害化、有机化。推动农产品品质评价,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结合“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农特产品品质成分差异化评价,促进评价成果应用,引导农产品优质优价。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达标合格证管理,强化农药兽药残留检测评估,推动行业自律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日常宣传力度,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点时段开展宣传工作,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农产品产后预处理。引导云燕食品、詹氏食品等核心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在农产品产出集中区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集配中心、产地仓等,完善检测、预冷、分选、加工、冷藏、配货、追溯系统等基本功能,实现统一分选包装、统一检验检测、统一装卸配送,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效率。鼓励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宁国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沙埠粮油“菜油两用”油菜推广及应用项目、蝉思生物基因育种生产线与试验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山核桃、竹产业、香榧、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禽畜养殖由单一种植养殖向提高附加值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培育一批生产标准、技术集成、管理科学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围绕山核桃、竹制品、茶叶、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做好全市农产品品牌挖掘、遴选和培育工作,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做大品牌增量。引导已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的老品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品牌含金量,做优品牌存量。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建立品牌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活动。持续举办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网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提高失信成本,形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重视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利用品牌的浓厚氛围。(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实施“数商兴农”。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发展基础设施,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团队,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强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着眼农村产业需求,完善直播中心、培训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品牌营销服务中心等建设,增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撑力。加强电商服务人才培训。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主动对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大型电商平台农村市场布局,促进农村电商和物流深度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推动企业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上行。推动各大电商企业、服务商下沉“田间地头”,推广发展直播电商,帮助当地优质农特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健全电商带农益农机制,通过“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通过电商网销增收。(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邮政分公司、市数据资源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高生活服务供给质量
1.拓展丰富生活服务功能。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邮政、供销、电商、商贸流通企业从传统批发、零售向综合性服务转变,整合购物、订餐、家政、职介、租赁、同城配送等服务,提高社区、镇村生活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生活服务的投入,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在乡镇办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餐饮、停车、健身等生活综合服务。推动建设村民生活服务站,鼓励各类小店开展送货上门、快递代收、充值服务、生活缴费等便民增值服务。根据农村人口消费特点,围绕养老托育等需求,因地制宜提供陪护、家政、生活代购等服务。(市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促进生活服务融合发展。支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加工制造等特色产业跨界融合,增强服务业推动生产、促进流通、扩大消费的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园等乡村休闲消费产业,推动农业观光、体验休闲、乡村度假、农村康养等复合型业态发展,助推餐饮住宿与创意农业、文化养生等深度融合。强化传统商贸与电商零售新业态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和农民“触网上线”,鼓励特色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电商适销商品,扩大网络销售商品品类,完善终端销售网络,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创新生活服务方式。紧抓数字化变革和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宁国市商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推进新流通、新零售、新服务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健康、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虚拟养老院、在线健身、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应用。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通过预约服务、无接触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扩大优质服务覆盖面。(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持续优化消费服务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聚焦农村教育、医疗、养老、餐饮、供电、供水、旅游、农资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依法查处违规违法行为。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完善合格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进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等监管制度,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推进农资领域信用体系的建设,引导农资市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行业内部推行守法经营或质量公开承诺制。紧盯薄弱环节,加大社会治安管理,确保农村商业经营场所安全。建立健全消费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畅通农村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大市场主体引培力度
1.壮大提升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统计,梳理“重点培育的潜在入限”企业名单,做好针对性培育扶持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辐射范围广、年销售额较高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现有流通企业发展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促进商业网络连锁化。引导商贸企业应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终端设备,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提供服务精准化,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引进各种类型的商贸流通批发零售企业,进一步提升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和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营造良好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环境。落实和完善与自主创业有关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到2023年,至少培育1家以上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向“中高端、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联合体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效应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扶农、带农作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争创家庭农场高质量试点县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一体化经营组织联盟。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支持各类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服务联合体。鼓励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订单生产、参股分红等多重分配机制,推进产销一体化经营,紧密联系农户。到2023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构建多层次农业经营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掘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开展新型商业带头人发掘培育计划,加强商业流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职业学校开设对口专业,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创业技能。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激发能人志士创新创业热情。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基地运行费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契机,全面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依托市内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学校资源等,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定制化教程,完善产品包装、美工短视频、直播带货、网店运营、社群营销、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等课程,分层分类开展电商培训。(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退役军人事务所、市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项目计划
根据重点工作及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方向,明确建设项目内容、选择程序、依据、责任主体等,在各乡镇推荐、初筛选确定的《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储备项目清单(2022-2023年)》的基础上,经宣城市主管部门完成申请试点县报备后,由市商务局牵头将公开组织全市项目清单相关承办单位规范填报《安徽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表》,并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表)或项目申请报告,经合规性初审、专家评审、结果公示、会议评定后予以批复立项,形成正式入库项目清单,录入“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
五、保障措施
组织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安徽省商务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我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相关配套政策的通知》(皖商办建函〔2022〕288号)有关具体要求,结合市域实际,尽快落实《关于印发宁国市“五大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支持商贸业发展政策,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共同推动,保障措施到位。
(一)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规范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结合本市重点支持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试点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全市县域商业建设行动“7个约束性指标”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支持预期性项目建设。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村级便民商店不列入专项资金支持方向,通过市场化推进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严禁用于平衡本级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征地拆迁、购买流量,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偿还债务以及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包括项目相关的审计、监理咨询、验收等费用)。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相关资金的衔接,避免重复投入,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级文明菜市行动等购建的设施设备,增强工作的延续性和协同性。
对符合要求的入库项目,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对有条件的项目将通过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全市县域商业发展。项目有效投资额经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原则上专项资金支持比例不超过有效投资额的30%。单个项目有效投资额不低于80万元,最高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二)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规范项目管理,建立市政府对专项资金和项目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按照“工作有底数、目标可量化、建设有标准、成效可考核”的要求,落实“企业目录+项目清单”机制。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分年度建立储备项目库【参见附表(三)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储备项目清单(2022-2023年)】,实行动态跟踪和管理。
(三)日常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安徽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执行省市县三级日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对入库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保障项目规范和实施。
市政府作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全市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及资金使用负总责,组织制定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日常监管方案,建立自查自纠、重点项目、资金管理等监管工作台账。市商务局牵头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提出整改要求。对上级检查、自查等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必要时引入审计、监理咨询等第三方机构,规范决策过程,加强资金和项目审核。
(四)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报送的政策措施,在市政府网站设置“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公开专栏,对专项资金申请和拨付程序、项目验收结果和拟拨付资金额度等信息的前置公示时间均不少于5个工作日。市商务局建立完善信息报送机制,按月报送试点县及项目信息,并形成季度、年度工作报告。对接受中央财政奖补的企业,将通过协议明确须按要求填报项目相关信息数据,同时各级主管部门依法保护其信息安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