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荣获“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宣城市高质量发展奖先进集体”称号。我市再度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位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46位。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推进考核指标落实,全力完成目标任务。围绕“三争”工作目标,加强对上联系,强化考核调度,环顾周边,精准发力,高标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和防震减灾3项指标位居宣城市第1,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位居宣城市第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宣城市第3。
(二)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群体进一步壮大。一是有序推进高企认定工作。组织50余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18家,重新认定24家,高企总数达125家。110家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2.41亿元,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1.98亿元。二是建立高企培育库。对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与跟踪服务,50家企业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逐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发展格局。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是积极申报特色创新平台。完成宁国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申报材料编制工作,提交科技部待评审。二是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平台。支持中鼎公司入驻上海松江临港科技城G60科创飞地,建设中鼎股份上海国际研发中心。2021年新增5家省级研发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70家。三是推进“科创飞地”域外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保隆科技在武汉与武汉理工大学合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谷新材料在芜湖与安徽工程大学合建研发实验室,全市市域外研发机构达15家。四是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制定出台了《宁国市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组建了宁国市科技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库。招引5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或科技人才团队入驻,入孵企业达12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家。五是加大双招双引。新引进落户高层次科技人才团2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6人。
(四)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对接高校,在政府信息公开网发布与我市产业关联大的高校科技成果汇编6期,供企业遴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企业与浙江大学、安工大、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先后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7次,新增有效产学研项目25个。三是持续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强化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中鼎公司特种橡胶材料及制品研发制造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认定为第四批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五)强化科技奖励政策落实,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落实科技创新奖励。开展了2021年科技创新能力倍增政策兑现申报工作,拟兑现资金740.82万元,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积极对上争取科技项目。3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项目成功入围首批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实施2021年度安徽省县级乡村振兴科技项目1项,宣城市乡村振兴科技示范项目2项。5个项目获2021年度安徽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3家企业获得R&D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奖励支持,20家企业获省科技创新政策支持,61家企业获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补助,1个团队获得省重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累计获奖扶资金1500余万元。
(六)发挥科技兴农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初显。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联合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出台《宁国市科技创新驱动乡村兴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48名,实现了行政村科技帮扶全覆盖,对3家省级备案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绩效评价,并给予绩效评定和奖励。司尔特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获得省级科普基地认定。
(七)组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创新氛围进一步浓厚。一是组织开展了科技创新“十佳”企业评选工作,对10家企业进行了集中表彰。二是组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6次,完成首届安徽·宁国百名研究生科技创新大赛和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2家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1家企业获得宣城赛区成长组第一名。三是积极做好科技创新展馆对外开放工作,接待各级领导及学员参观学习近千余人次,充分展示宁国形象。
(八)落实“两个50分”,全力做好项目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强化思想认识,积极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制定出台了《市科技局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班子带头、科室联动、全员参与”工作机制,实行每月调度。二是加大产业链招商,努力在招大引强上取得突破。全年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6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2个,成功引进签约总投资7亿元的聚丙烯电容器薄膜项目,完成到位资金1.4亿元。三是加强项目服务,在项目落地建设上实现提升。成立服务专班,保障项目落地服务,2个项目建成投产,1个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一条生产线已安装调试,3个项目已完成公司注册、项目备案、厂房购置(或租赁)等前期工作,已开工建设。
(九)防震减灾工作再创佳绩。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年共办理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核定146项。完成经开区(港口园区)3.5平方公里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宁国市防震减灾科普馆、示范学校开发区小学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北园社区、东津小学认定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学校。宁阳学校、实验小学认定为宣城市防震减灾示范学校。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对标融入沪苏浙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做到“三围绕”“三确保”,即: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围绕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争先进位;围绕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确保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二)工作举措及目标任务
1.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大力培育企业创新梯队,建立动态库,培育科技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0家以上,入选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2.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保持宣城市前列。三是鼓励创新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组织开展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四是探索推进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力争选择1-2个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形式进行试点。
2.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高标准谋划建设“宁国智谷2.0”,力争完成项目立项、选址。二是积极争创国家级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建设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力争完成省级众创空间1家、本市级孵化器2-3家。四是打造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围绕主导产业设立产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个以上。五是支持中鼎积极争创国家级特种橡胶材料示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是加大域外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中鼎集团建设上海国际研发中心,力争新建市域外研发机构2家以上。
3.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加强科技金融支撑,发放小微企业“科技贷”1亿元以上。引导省、市科创基金投资入库企业。谋划设立宁国市科创基金,力争成功设立市科创基金,并投入运营。二是加强创新资源集聚,积极主动对接高校院所,力争达成各类产学研合作20项以上。主办科技创新大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6人以上。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参选科技进步奖。
4.推进科技惠农利民。加大科技特派员服务建设,建两库,即需求库、人才库;按照“高校+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方式组建“1+N”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队,“1”就是组建山核桃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N”就是围绕茶叶、竹笋、养殖、宁前胡等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队;选派“5+20+50”科技特派员,即5名省级科技特派员,2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50名乡镇级科技特派员。力争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100名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新增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组建农业类省级研发平台3家以上,重点围绕种业、农业机械,开展一批关键技术攻关。
5.锚定三争目标。一是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二是围绕县域经济考核、民营经济考核和宣城市目标管理考核,争先进位。三是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实,力争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所,争创省级防震减灾先进单位。四是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大双招双引,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个。五是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科技争先”党建品牌建设,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作风)建设、意识形态等工作,力争在党的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