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一是推进“三化”建设。在政务大厅增设logo标识,进一步完善跨省通办、涉企服务、“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特色窗口设置,推深“一窗通办”改革,实现综合窗口在所有办事功能区全覆盖。推进事项集成化办理,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报装“一窗式”主题集成服务。推动30个高频事项下沉乡镇、村(社区)就近办,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事项乡镇试点帮代办,线上申请、免费邮寄。二是推动便民提效。设立“网上市民之家”,拓宽政策宣传和服务渠道,搭建互动沟通新平台,发布皖事通(安康码)、医保、房产等各类政策解读80余条,接受群众网上及电话咨询800余次。配置安徽省一体化智能自助系统设备,提升企业群众自助服务体验感和便利度。开展“三减一办”(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网上办)系列行动,不动产登记、医保、人社、公积金、公安等各分大厅推出56项落实举措,并通过融媒体中心等媒介开展主题系列宣传,提升社会知晓度和办事获得感。三是推动改革创新。优化市场准入,实现企业设立、涉税服务等6个环节一站式、零成本,半日内提速办结,并全面免费发放电子印章。率先在宣城市推动“一业一证一码”、歇业备案登记、证照并销等改革,颁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3张、办理证照并销15件。
(二)数据资源管理稳步推进。一是规范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及时与市政府办信息中心进行电子政务外网工作交接,完成现有电子政务外网环境基础摸底,充分利用已建好的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和本级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二是拓展智慧场景深度应用。加快“一卡一码”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在医院、政务大厅、城北幼儿园和宁国花园小区等场景投入使用“安康码”智慧门禁,并在一码就医、购药登记、旅游景区购票、公交乘车支付、食堂消费等场景实现深度应用,完成政务大厅闸机一卡通融合应用,真正实现群众智享新生活,三是强化疫情防控数据支撑。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强重点人员赋弹窗清单闭环管理。开发“宁国市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管理系统”,从电信、移动等三大运营商抽调技术骨干,成立数据分析工作专班,按照规则每天对重点人员进行未检弹窗提醒,已赋弹窗12.6万人次,处理安康码申诉2.2万余条。
(三)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全面强化。全市完成公共资源交易63.37亿元,节支10.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2.54%、226.69%。大力推进标前标中标后全过程规范管理。目前,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4起,处罚企业8家罚金435.88万元,信用处理违法违规企业5家。对121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标后履约检查,对11家企业进行不良行为记分。对2家招标代理机构、6位评标专家进行约谈警告,对1家代理机构、1名评标专家进行信用处理。
二、承担宁国市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承担宣城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一)承担宁国市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重点工作任务2项,完成情况如下:
1.加快“数字宁国”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启动建设5G产业园、数字产业孵化园。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业互联网数据交互中心项目已完成内部改造,并按照国家A级数据中心标准,扩建为节能绿色县级大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安全等保三级测评,为宁国市党政办公平台、开发区智慧园区平台、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业务系统提供了云计算支撑服务,并承担“数字宁国”信息化系统的计算和存储运行任务;智慧教育已完成验收,全市智慧学校达50所,惠及1500余名教师,2.5万余名学生,实现智慧教学系统的常态化应用;智慧住建一期已完成招标工作;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已完成招标工作,本地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库及相关主题库正在推进建设,全面促进我市政务、经济、社会数据资源汇聚,实现各部门数据归集共享。智慧公安一期、智慧招商、可视化平台、智慧人才等正拟定招标方案。
2.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做强做优中介超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积极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建成“皖事通办”平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行政许可全程网办占比100%。持续优化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清单,确保精准度。拓展“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合作,已与浙江省安吉县、南京市建邺区、池州市贵池区、六安市霍山县成功签订“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合作协议,同步完善异地办事体制机制。持续强化中介机构运行管理,2022年新增入驻中介机构97 家,项目业主24家,完成中介服务采购项目872个,其中金额采购项目749个,项目预算总金额3274.94万元,节约资金649.86万元,资金节约率为20%。
(二)承担宣城市考核任务3项,完成情况如下:
1.数字安徽建设(包括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
政务数据安全等)。全方位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前三季度取得县市区前列名次。健全我市“互联网+监管”系统使用和管理工作机制,已认领监管目录事项909个,编制检查实施清单825个。本年度,录入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其他等四类监管行为共计728条,监管行为覆盖率95.79%。监管动态和曝光录入467条。强化信息化项目源头管控,同时规范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部署完成流量探针安装工作,为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2.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先后开展3次35个工程建设项目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同步归集,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县市招标投标交叉互查,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着力优化招标投标市场营商环境,做到应审尽审。依据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对照明确的14条不合理限制内容,要求选择评标办法,遏制评标标准和方法设定不科学现象,禁止在招标文件中设置超范围业绩奖项及有违市场公平竞争条款。
3.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宣城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尚未下发,今年年底宣城将完成各县市区话务坐席的整合工作,预计考核细则会有相应调整。目前该项考核指标与其他14项考核指标纳入重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共3分,预测热线考核占比0.2分。目前暂按去年考核细则做好今年考核准备工作,同时提高工单办理质量,提升满意度,并压缩工单办理时限,提高工单办理时效。
三、2020年牵头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广“免申即享” 惠企模式。对接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组,沟通协调并收集各部门惠企政策,并同步上线至“皖事通办”平台“宣企快办”模块。
(二)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升级“皖事通办”平台。收集本市各市直部门、乡镇村社区各类“关键小事”,完成宁国市“关键小事”事项清单的梳理上报,配合推出并完善“皖事通办”平台“关键小事”服务专区。
(三)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编制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一本通,对“企业开办”主题集成服务进行了线下深度整合,线上优化提速;推进“不动产登记”集成办理,将房管、不动产、税务窗口进行调整,实行“一窗受理”。
(四)深化县级相对集中处罚权落实制度。2022年4月省司法厅批准同意在宁国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宁国市政府于6月批准同意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目前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4起,处罚企业8家罚金435.88万元。
(五)健全监控设施等政务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立项、审批和专家评审工作机制。确立“一局一公司”建设模式,由数据资源局负责统筹管理、绩效评估等,建投云计算公司负责项目招标、建设运维,并建立“审核备案-评审论证-审查批准-建设管理-验收绩效评价”的项目管理机制。出台《宁国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等有关文件,将政务信息化项目评审专家库扩大到宣城市范围内,今年评审信息化项目21个,涉及财政资金3340万元,从集约化建设角度核减多项重复建设平台底座。
(六)“数字宁国”建设。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智慧住建一期城市生命线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目前正稳步推进实施。智慧公安、智慧招商、智慧人才等智慧化场景建设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四、2023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推进“数字宁国”建设。视专项债分配额度确定建设内容,初步规划建设宣城市城市大脑业务中台宁国模块、智慧城管二期、智慧公安、智慧住建等项目。推进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六库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数据归集整理、开发利用、开放共享,进一步整合经济和社会数据;完善宁国市公共数据库和各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推动宁国市各单位自建非涉密信息系统数据全部接入宣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二)加强“皖事通办”推广应用。对各部门独立运行系统整合对接,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力打通信息壁垒。积极推进全程网办,同时推动移动端优化升级,不断延伸拓展线下服务,实现群众就近办、马上办。
(三)进一步推进“自助办”“网上办”“一次办”。进一步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硬件设施,依托省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上线高频“自助办”事项,实现事项自助办理。加大自助终端服务推广,覆盖政务服务场所及人员密集、企业聚集的重点区域,不断扩大自助端服务范围。推进更多“一件事一次办”,梳理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重塑办事流程,推动数据共享,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
(四)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和深度。梳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进一步拓展业务合作区域,推建立完善“跨省通办”工作机制,强化异地业务协同,统一受理标准,提高办理效率。深入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加强区域协同配合能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继续挖掘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不断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内容新举措,更大程度提高异地办事效率。
(五)持续做优做强中介超市。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中介机构、项目业主入驻。完善“宽进严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惩戒后申请信用修复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中介机构有进有出,增强诚信意识。督促项目业主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做好事后评价工作,并作为财政性资金项目资金支付要件。
(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持续优化项目受理、开评标现场巡查、开评标文件封存、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等服务,进一步梳理交易流程,改进工作方式,打造交易项目全流程见证服务标准化。优化场内流转周期,做好后续项目场内流转周期督办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场内流转周期不超过30天,采用招标方式的政府采购项目场内流转周期不超过27天。进一步加大代理机构考核力度,落实优胜劣汰、奖惩机制,激励代理机构稳步发展,确保代理工作水平。强化宣城市诚信评价系统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广泛推进房建和市政项目使用信用分机制,着力推进县域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