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003255893G/202302-00016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名称: | 〔转发〕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3-02-01 | 发布日期: | 2023-02-01 |
有效性: | 有效 |
索引号: | 11341702003255893G/202302-00016 |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经信局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
名称: | 〔转发〕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 ||
文号: | 无 | ||
生成日期: | 2023-02-01 | ||
发布日期: | 2023-02-01 | ||
有效性: | 有效 |
各市经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
《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11月30日
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全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和我省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省委、省政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工作要求,着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工业领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总体部署,分类施策。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绿色转型的总体导向,统筹推进。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分类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路径。
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做好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做好“加减法”,腾出发展空间。坚持节约优先,强化企业节能降碳主体责任,推动践行绿色生产方式。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科技和机制创新,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融合应用,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
系统推进,稳妥有序。省市联动,循序渐进、围绕结构调整、能效提升、绿色制造等重点任务全面系统推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稳妥有序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期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建成高效、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基础。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
“十五五”期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省制造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阶段。力争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推动钢铁、水泥等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锚定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两个着力点,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节能提效助力减碳、绿色体系协同减碳、资源循环利用减碳、绿色低碳创新应用、绿色制造数字赋能六大行动,推进结构降碳、节能降碳、协同降碳、循环降碳,全面推动安徽省工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专栏1 产业结构优化 |
有序布局重大新增项目。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碳排放、能源资源禀赋、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稳步有序布局重大新增项目。对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重大新增项目,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合理把握建设节奏,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技术路线、产业衔接、综合开发等建设规划,控制新增项目碳排放。 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依托合肥都市圈、合芜蚌示范区、皖江示范区、皖北、皖西、皖南等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构建能源、碳排放、资源循环高效管控系统,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条,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
专栏2“1445”提质增效 |
“1445”:围绕工业绿色发展“一条”主线,推进“四新”源头培育,突出“四绿”系统建设,统筹“五个一百”产业引导,坚持绿色制造、节能减碳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方向,实现工业领域节能环保提质增效。 “四新”培育:围绕我省能源消耗占比较高、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着力解决制造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制约问题。 “四绿”打造: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促进工业领域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按照“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的路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高效绿色衔接。 “五个一百”行动:持续推进以壮大100户生产企业、推介100项先进技术、推广100种装备产品、实施100个重点项目、培育100家服务公司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加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节能环保由单项技术、工艺、产品的创新,向集成化、深层次的集成应用服务转变,培育绿色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壮大工业节能环保产业。 |
专栏3 工业能效提升 |
坚持把工业能效提升作为企业提质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作为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围绕电机、变压器等通用用能设备,推进能效提升行动,推动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开展存量用能设备及系统节能改造。推广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三角形立体卷铁心结构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变频无极变速电机、磁悬浮离心风机、新一代高效内燃机等节能设备,提高在役高效节能设备比重。 重点行业能效领跑。引导重点企业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能效达标提标。聚焦主要耗能行业推进工业能效提升,厚植能效竞争优势,合成氨、甲醇、水泥熟料、铜冶炼等主要高耗能产品能效保持全国领先,培育遴选一批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
专栏4 绿色体系协同 |
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创建工程。依据《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创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征的绿色工厂;依据《绿色园区评价要求》,建设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工业园区;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形成以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为目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争取到2030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00户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个以上,绿色工业园区30个左右。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工程。重点实施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探索开展差别化审核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
专栏5 循环经济发展 |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引导企业参与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稳步推动再生利用,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企业(站),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
专栏6 绿色低碳创新 |
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争创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力争实现主要产业领域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全覆盖。 “三首”产品研发应用工程。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编制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对标研制;鼓励“三首”产品研制和使用单位合作研发,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三首”产品研发;定期发布并动态调整《安徽省“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用。 |
专栏7 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
绿色设计产品:夯实企业绿色设计基础,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业按照相关评价标准,开展绿色设计实践。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绿色协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智能光伏产品:落实《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大智能光伏产品供给,支持研发智能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智能控制器、智慧储能系统、智能跟踪系统等智能光伏终端及部件产品。力争到2023年,全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突破80GW,产量保持全国领先。 新能源汽车产品:落实《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规划,争取到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10%;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发展高强高耐久混凝土、真空节能玻璃等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板以及节能门窗、幕墙等围护结构体系,提高外墙复合保温墙板、轻质内墙板、集成式一体化外墙及屋面系统等装配式墙体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水平。 |
专栏8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 |
能源管控信息化建设: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持续推动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通过在线监测设备收集数据信息,借助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实现能源资源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支持流程型高耗能生产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快企业生产线全线、系统改造。加大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在能源管理、节能降碳、过程减排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节能减碳能力。 培育绿色制造新业态:培育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实时监控、模拟仿真、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系统优化等方式,改变传统行业生产运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提质增效。 |
路径 |
具体措施 |
重点产品(工序)能效标杆值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能控制 |
1、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 2、有序引导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转型短流程工艺,支持通过产能置换在城市周边布局合理规模的全废钢短流程钢厂; |
高炉工序:361千克标准煤/吨。 转炉工序:-30千克标准煤/吨。 电弧炉冶炼:(30吨<公称容量<50吨)67千克标准煤/吨;(公称容量≥50吨)61千克标准煤/吨。 铁合金冶炼:硅铁1770千克标准煤/吨;锰硅合金:860千克标准煤/吨。 |
2025年,电弧炉炼钢工序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炉工序、转炉工序单位能耗分别下降至375千克标准煤/吨和-26千克标准煤/吨; 2030年,长流程工序能耗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 |
产品优化 |
3、优化钢铁产品结构,支持马鞍山、六安、池州等精品钢材及特钢基地建设; 4、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开发和应用比例; |
||
技术创新 |
5、发展副产焦炉煤气或天然气直接还原炼铁、高炉富氧冶炼、熔融还原、氢冶炼、冶金渣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前沿技术; 6、推广原料场机械化改造、高炉均压煤气回收、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及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竖炉式烧结矿显热回收利用、热风炉及加热炉低氮燃烧等节能低碳先进技术; 7、推广铁水一罐到底、铸坯热装热送等工序衔接技术,研究应用窑炉、钢包烘烤、厂区运输等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措施,提升系统能效; 8、推进能源管控中心升级改造,钢铁企业副产煤气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改造; |
||
循环耦合 |
9、推进产业协同降碳,推广钢化联产技术,推动钢铁生产副产能源、资源与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深度耦合和协同优化; 10、培育废钢铁加工行业规范企业,提高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
路径 |
具体措施 |
重点产品(工序)能效标杆值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能控制 |
1、退出低效产能,严禁违规新增产能,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 |
水泥熟料:100千克标准煤/吨。 平板玻璃:平板玻璃(生产能力>800吨/天)8千克标准煤/重量箱;平板玻璃(500≤生产能力≤800吨/天)9.5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建筑陶瓷:吸水率≤0.5%的陶瓷砖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0.5%<吸水率≤10%的陶瓷砖3.7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吸水率>10%的陶瓷砖3.5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2025年,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水平降至102千克标准煤/吨; 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显著提高;在水泥、玻璃等行业改造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 |
产品优化 |
2、大力发展低碳建材产品,加强新型凝胶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安全、可回收、便利施工的建材产品; 3、提高建材产品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向轻型化制品化高端化转型; |
||
技术创新 |
4、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窑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加快碳捕集利用技术产业化; 5、推广高效烧成窑炉优化控制、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等节能降碳技术及装备; 6、提高原燃料替代比例,推广鼓励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增加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掺入量; |
||
循环耦合 |
7、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尾矿、河(湖)淤(污)泥、脱硫石膏等在建材行业的综合利用; 8、推广应用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相关技术和装备,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
路径 |
具体措施 |
重点产品(工序)能效标杆值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能控制 |
1、优化石化化工行业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2、严控磷铵、电石、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 3、禁止未纳入国家产业规划的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等项目建设; |
煤制甲醇:褐煤为原料1550千克标准煤/吨;烟煤为原料1400千克标准煤/吨;无烟煤为原料1250千克标准煤/吨。 煤制乙二醇:1000千克标准煤/吨。 合成氨:优质无烟块煤为原料1100千克标准煤/吨;非优质无烟块煤、型煤为原料1200千克标准煤/吨;粉煤为原料1350千克标准煤/吨。 烧碱:离子膜法液碱(≥30%)315千克标准煤/吨;离子膜法液碱(≥45%)420千克标准煤/吨;离子膜法液碱(≥98%)620千克标准煤/吨。 纯碱:氨碱法(轻质)纯碱320千克标准煤/吨;联碱法(轻质)纯碱160千克标准煤/吨;氨碱法(重质)纯碱390千克标准煤/吨;联碱法(重质)纯碱210千克标准煤/吨。 焦化:顶装、捣固焦炉工序110千克标准煤/吨。 磷酸一铵:料浆法(粒状)170千克标准煤/吨;料浆法(粉状)165千克标准煤/吨。 |
2025年,化工产业集群实力显著提升,“入园率”达到70%以上,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 2030年,化工企业“入园率”进一步提升;合成氨、甲醇、焦化等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
产品优化 |
4、石化行业推进“减油增化”,合理平衡油品、烯烃、芳烃关系, 优化现有装置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石油炼化副产物高效利用; 5、化工行业推进原料路线低碳化和多元化,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以可循环、可降解为导向,发展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合成材料; |
||
技术创新 |
6、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积极推进氯碱、染料、涂料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减排; 7、推动氢气纯化、高压储氢、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及应用;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等行业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制氢; 8、推广“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净化、封存、综合利用技术; |
||
产业集聚 |
9、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和化工企业集群发展,引导园区内企业循环生产、产业耦合发展。 |
路径 |
具体措施 |
重点产品(工序)能效标杆值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能控制 |
1、防范铜、铅、锌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需达到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
铜冶炼工艺(铜精矿-阴极铜)260千克标准煤/吨;粗铜工艺(铜精矿-粗铜)140千克标准煤/吨;阳极铜工艺(铜精矿-阳极铜)180千克标准煤/吨;电解工艺(阳极铜-阴极铜)85千克标准煤/吨。 粗铅工艺230千克标准煤/吨;铅电解精炼工艺100千克标准煤/吨;铅冶炼工艺330千克标准煤/吨。 锌冶炼湿法炼锌工艺电锌锌锭(有浸出渣火法处理工艺)(精矿-电锌锌锭):1100千克标准煤/吨。 |
2025年,铜压延加工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有色金属行业创建能效“领跑者”企业; 2030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单位产品能耗继续提升,保持国内领先。 |
技术创新 |
2、重点围绕低碳冶炼、余热回收、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3、积极推进永久不锈钢阴极电解技术、高端碳阳极制备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应用; 4、铜冶炼行业推广氧气底吹炉连续炼铜、闪速炉短流程一步炼铜;铅锌冶炼行业推广短流程连续炼铅、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镁冶炼行业推广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炼镁等先进技术。 |
||
循环耦合 |
5、鼓励企业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使用比例;加强铜、铝、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6、推进铜陵等有色行业集聚区冶金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
||
产业集聚 |
7、推进再生铅、再生铜、再生铝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铜、铝、镁等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转型提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
路径 |
具体措施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业集聚 |
1、加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装备制造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发展; 2、吸引优质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向安徽转移、集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 3、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 |
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2030年,生产能耗持续降低,绿色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持续培育壮大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 |
能源结构优化 |
4、实施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替代,鼓励提高绿电使用比例; |
|
技术创新 |
5、围绕电力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6、推广抗疲劳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推动装备向高性能、智能化、复合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
|
循环耦合 |
7、提升工程机械等装备产品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
路径 |
具体措施 |
总体实施目标 |
产业集聚 |
1、强化行业集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空间布局; 2、加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滁州、芜湖、蚌埠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辐射皖江、带动皖北的“一核多极”的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 |
2025年,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整机终端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 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降低,绿色设计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推进绿色设计产品开发和示范企业创建。 |
能源结构优化 |
3、推进行业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 |
|
产品优化 |
4、鼓励企业在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 5、开发绿色产品,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使用能耗,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 |
|
循环耦合 |
6、推动废弃电子产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鼓励专业化回收处理企业发展。 |
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促进机制。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完善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推进碳排放数据与各类统计数据的共采共享,加强碳排放数据统计分析,提升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精准化水平。
统筹安排省、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领域碳达峰重点节能降碳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用足用好碳减排等金融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节能减碳重点项目库,利用绿色信贷加快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引导支持一批改造提升项目。
推进绿色低碳认证及评价,以低碳消费带动低碳生产。强化低碳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本地绿色低碳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园区提供咨询、评价、诊断、培训、托管等“一站式”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等专业化绿色低碳服务模式。
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培训,打造企业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强化碳排放管理水平,提升降碳基础能力。鼓励开展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提倡企业进行自愿性碳排放评价,鼓励引导企业公开或依法披露碳排放信息,提升工业企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能力。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体系。省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各市的引导协同,定期开展跟踪调度评估,确保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部署有效落实。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加快低碳转型。
将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指标纳入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考核评估体系。各市结合自身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地相关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工业碳达峰工作。引导企业提高低碳发展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节能降碳工作落实。指导重点用能及排放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制定并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计划,明确任务举措,推进节能降碳项目实施,发挥头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交流,鼓励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探索共建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合作平台,聚焦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重点方向,促进创新资源有效聚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低碳发展,比学先进地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典型经验和模式,探索企业间或园区间开展绿色低碳合作,实现节能降碳增效。
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六五环境日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推进节能降碳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统筹实施技术交流推介、能源管理培训、节能降碳诊断服务等工作,开展政策标准宣贯和供需对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营造良好环境。
主办单位: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宁国市西津街道市府巷1号
邮编:242300 运维电话:0563-4116396 网站标识码:3418810033
皖ICP备05001192号-3皖公网安备34188102000030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