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023年10月)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业绩及获表彰情况
1.全省“一改两为”先进典型集体;
2.全省数据资源管理(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3.宣城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先进单位。
4.承担2022年度宣城市数字安徽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热线留言办理3项目标管理考核均位列第一名。
(二)工作完成情况
1.综合窗口改革持续深化。实施“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整合28个部门920个事项无差别办理,深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部门限时办结、统一窗口出件”审批服务模式。强化窗口业务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首批行政办事员认定工作,87名窗口工作人员通过考核。
2.政务服务品牌不断创新。打造“全城通办·为宁分忧”基层政务服务品牌,实现2批67个事项在市内各级政务服务场所均能受理,解决城区农村户籍群众“办事须回乡”难题。率先在宣城推出首席问题官制度,优化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政银合作,在市内19个农商行网点智能柜员机上线722个政务服务自助办事项。
3.跨省通办协作不断拓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出第三批28项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与桐庐、宜兴等地建立“跨省通办”业务协同合作。
4.中介服务超市做优做强。做好常态化入驻,新增中介机构57家,项目业主14家,完成采购项目680个,中选金额2487.73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7.58%。完成2022年度“十佳”优质中介机构评选,开展专项整治,引导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5.交易平台服务持续优化。1-9月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519批次,成交金额82.25亿元,增收节支11.56亿元。开展远程异地评标评审项目438个,推动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开展席位分散评标10场,延时席位评标10次。
6.企业交易成本持续降低。开展历史沉淀保证金清理,涉清退工程建设项目21个,履约保证金1409.2793万元,工程质量保证金1002.6730万元。运用“信用+承诺”等形式,开展减免工作,免收投标保证金12个项目、1645家企业、20402万元。推出“中标贷”金融服务,7家企业获贷款3261万元,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7.标后履约监管持续强化。会同纪委监委及相关主管单位组成5个检查组,对38个2022年6月以来1000万元以上在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标后履约开展“回头看”,重点对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合同履约、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常态组织35批次、对172个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标后履约实地检查,对18家企业记分处理,12家企业两年内首次发生轻微不良行为不予处罚。
8.执法监督工作持续规范。协助公安部门查处6个围标串标项目,2名犯罪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共处罚金11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50万元。全面排查涉嫌违法违规项目,行政处罚投标企业3家,行政罚款180.97万元,信用处理企业5家,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现象。
9.热线办理质效持续提升。围绕群众满意度,提升办理质量。实行有诉即办、有诉联办、有诉督办。目前受理各类工单9789件,受理政民互动各类工单608件。对涉及群众利益有代表性的民生类诉求,当日上报纳入市委内部专报《宁呼我应》,推动民生、社会治理领域问题及时化解。
10.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针对进驻单位多、窗口党员多,但组织关系分散、互动合力不强的现状,创新成立市民之家“聚力家红”党建联盟,探索“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干部联学、资源联用、难题联解”,并每月组织工作考评,凝聚窗口党建合力,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长三角“一网通办”范围和深度。率先在宣城市实施“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建立业务常态化培训、受理审批流转等6大运行机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0%,全年预计办件7480件。深化“皖事通办”平台建设应用,目前进驻34个市直部门及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可办事项10875个。推动政务服务“免证办”落地,组织“换位体验走流程”活动304人次,发现和解决问题225个。推出第三批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清单,在前2批130个事项基础上新增交运、公安等4个部门28个政务服务事项。
2.强化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监管,大力整治规范招投标市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线索收集渠道,办理投诉7起,信访16起,督办异议25起。常态化开展在线监测分析,摸排查办大数据分析线索20条,约谈教育投标企业54家82人次。排查涉嫌违法违规项目31个,发现违法违规线索7条,行政处罚投标企业3家,行政罚款180.97万元,信用处理企业5家。
(四)承担宣城市目标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1.数字安徽建设。多次组织办事指南提升集中办公及模拟抽查,提升服务精准度。按照“全省一单”要求,协助发改、文旅、财政等6个部门对206个事项要素进行修改完善。赴各单位对接电子证照实时制证工作,对工作短板进行现场指导。一季度考核居宣城地区第4,二季度考核居宣城地区第2。
2.公共资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要求,完善制度规则,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县市区交叉互查,清理招标文件不合理限制,支持保函替代保证金,并开展历史沉淀保证金清理工作。在首届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大比武”中荣获二等奖。
3.热线留言办理。目前宣城市热线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已下发征求意见稿,正式考核细则依据国办、省办要求适时补充完善,考核主要涉及转办准确率、办理量、按时反馈率、不当退单、答复规范、满意率、队伍建设、知识库八个方面,目前我市考核工作暂按照征求意见稿持续推进。同时及时与宣城对接,及时做好“三多”工单的协调解释工作。
(四)年度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1.建立123企业诉求反馈机制。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窗口,在市民之家一楼导服台左侧设置展板,对外公布“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客户端二维码。新建为企服务专区,为企业咨询交流提供专门场地。根据诉求受办情况出台全市涉企服务工作机制。编印市民之家涉企常见问题解答手册。2023年涉企服务窗口共计办理50件。
2.全面推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得成事”改革。在宣城地区率先建立“首席问题官”制度,组建首席问题官队伍,推动“办不成事”窗口功能升级。2023年共计办理“办不成事”诉求15件。
3.基层政务服务“全城通办·为宁分忧”品牌创建。打造基层政务服务“全城通办·为宁分忧”品牌工作方案》,先后推出2批涉及人社、医保、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民政、卫健、税务、住建、档案、应急、退役等12个领域的67个“全城通办”事项,实现偏远乡镇和城区范围内同一事项在任一政务服务场所均能受理。全年预计办件300件。
4.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政务信息化建设新范式。严格按照省、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从严把关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要求,按照实用性、集约性、安全性原则,不断完善“审核备案-评审论证-审查批准-建设管理-验收绩效评价”的项目管理机制,今年以来,通过专家评审方式共评审信息化项目29个,涉及财政资金1.18亿元。
5.全面建立公共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实现政策资金“一键送达”。配合宣城市做好惠企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依托“皖企通”“宣企快办”平台发布“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全流程线上兑付惠企资金。以省市级政策清单为基础,不断扩大“免申即享”政策覆盖面。1-9月发布惠企政策135条,通过“皖企通”平台兑付惠企政策32条,兑付惠企资金3189万元,涉及企业396家。
6.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依托“数字宁国”建设,推进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六库建设,共完成住建、城管、交运、文旅、人社等14家部门共计1170个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累计归集数据11.6亿余条,为后期省、市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
二、2024年工作计划
1.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大力推广“皖事通办”,拓展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快捷办理。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智能自助终端服务,推进自助服务覆盖政务服务场所,上线更多高频“自助办”事项,提高“自助办”便利度。推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代收代办模式,开展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及便民服务下沉基层,实现跨层级办理,逐步达到“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全省通办”。继续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和深度,挖掘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更大程度提高异地办事效率。
2.持续推进“数字宁国”建设。从“建设必要性、需求精准性、应用实效性、复制推广性”角度出发,全面提升信息化项目谋划水平。充分利用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提供的云、网、算法和公共组件资源进行建设、运行,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加快“皖事通”“皖政通”“皖企通”三端应用程序的整合上线工作,实现常态化宣传推广及使用。
3.持续提升热线办理质效。提升热线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确保群众和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持续保持99%以上。围绕“答的准、分的快、办的好”的要求、聚焦重难件办理、聚焦企业诉求、聚焦民生诉求,跑现场、强协调,优流程,又好又快解决群众和企业的“烦心事”,打造百姓心中的“暖心线”。
4.持续提升招投标监管质效。加强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力度,净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投诉和举报的办理程序,优化网上办理流程,防止恶意举报影响交易项目的正常推进。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的业务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对招标人、投标人、评审专家、招标代理机构举办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