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政策措施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2403-00059 组配分类: 政策措施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号: 宁发〔2024〕5号
生成日期: 2024-03-25 发布日期: 2024-03-25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2403-00059
组配分类: 政策措施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号: 宁发〔2024〕5号
生成日期: 2024-03-25
发布日期: 2024-03-25
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3-25 15:32 来源: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局以上单位: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宁国市委员会
宁国市人民政府
2024 年3月25日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市发展,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皖发〔2023〕9号)、省委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宣城市《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宣发〔2023〕10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笃行比学赶超,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市发展为旗帜性抓手,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大力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着力提高创新创业环境,为建设科技强省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坚持系统观念和新发展理念,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思想,充分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自主创新作用和政府协调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科技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要更加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科技发展的支持。
  ——坚持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坚持守正和创新,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优化和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聚人民智慧促发展。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加快培养和引进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催生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主导,转化优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高效开放的区域创新格局,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高质量持续推进创新型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全省县域前列。全面深化具有宁国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强化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到2035年,跻身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代表县(市),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省、市科技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
宁国加速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序号

指标

2022

2027

1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3.04

3.3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

54.7

65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3.49

23

4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年)

95.7

105

5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

12.8

18

6

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45.01

60

7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9

15

8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家)

60

140

9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41

260

10

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建设

74

100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抢抓国家、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机遇,建立健全以产业创新研究院为龙头、企业研发中心为骨干的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宁国梯队。
  1.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立足宁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全面部署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争创更多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技术创新网络,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争创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人社局)
  2.打造高品质中试孵化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领域,完善“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机制,建设布局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孵化平台,择优向省科技厅申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基地备案。按照达标即准原则,支持建设一批市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宁国化工园区建设中试基地。(责任单位: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
  3.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橡塑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和国家级孵化平台。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布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各类创新平台统筹布局。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工业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创建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建设,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人社局)
  (二)推进企业创新“全链条”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精准配置,强化协同创新,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4.科技创新企业倍增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促使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按照零基础待培育、较成熟待提升、已成熟待申报三个层次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培养更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力争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0家,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达140家,科技型企业遍地开花。(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重点工业乡镇)
  5.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行动。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分档奖励、研发设备补助等政策,为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供坚强保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指标在工业企业分类评价体系中权重,将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作为实施差别化要素保障的重要评价标准。力争2027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成果全覆盖,R&D经费占GDP比重达3.3%,位居全省前列。(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
  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全面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平台、仪器设备、项目、奖励等“五个向企业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研发活动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延伸。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三首”政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三新”应用示范力度。(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市场监管局)
  (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坚持“科创+产业”,聚焦产业“卡脖子”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7.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坚持目标导向、集中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推荐优质项目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落实政策配套支持;完善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重大创新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
  8.“科技+”重点领域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鼓励和大力扶持安全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升级迭代,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广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工艺替代”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知识普及,发展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技术。(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
  9.实施科技赋能“春雨”行动。围绕山核桃、畜禽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特派员和科特派组织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及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研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宁国经济开发区汪溪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责任单位: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发展中心、相关乡镇)
  (四)完善科技金融供给体系
  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创新,围绕科技创新需求,加快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10.加强科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推广试点,推广商业银行“远期共赢”利率定价机制、“LPR+科创”优惠定价方案,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贷款产品,进一步丰富信用贷款产品种类,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对科创企业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科技保险试点。(责任单位: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经开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宁国支行)
  11.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施政府性基金倍增计划,全面融入省“基金丛林”建设,运用“国资领投+基金风投”“基金+科创”模式,招募更多社会资本在宁设立基金,推动投早投小投科技。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及龙头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产业基金提供平台化增信,为科创企业债券融资增信,降低科创企业债务成本及债务融资风险。深入推进科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加强上市后备科创企业资源库建设。落实股改、辅导、挂牌、上市等分阶段、全流程奖补政策,对优质科创企业提供专属培育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5年内上市科创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责任单位: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经开区管委会、产投集团)
  12.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行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引领性、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完善科技贷、园区贷等多种信贷工具积极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物的融资难题。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对接,增强科创金融领域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实现跨区域协同效应。(责任单位: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
  (五)构建重点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集聚一大批产业急需、发展紧缺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3.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强市30条”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机制,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重点领域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难题,面向长三角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探索开展“科技副总”引才,探索企业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5年内选派10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人社局)
  14.积极吸引高学历人才在宁创新创业。建立宁国籍在外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储备“蹲苗培植”行动,依托市级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政聘企用”储备高层次青年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青年科技人才进团队、进项目、进平台、进企业。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支持力度。落实“万名大学生引进工程”,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持续建设长三角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顶岗实训基地,打造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大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团市委)
  15.加快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启动我市产教联合体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技能宁国建设,培育“宁国杰出工匠”,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遴选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力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卓越工程师”汇聚行动,推广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5年内促成重点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不少于50人。统筹实施技能人才振兴项目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计划,壮大产业技能人才队伍,5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责任单位:人社局、经开区管委会、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优化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政策,对从事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可按规定直接申报技术经纪人类别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破除“四唯”倾向,对符合主导产业方面的重点企业,根据贡献赋予人才举荐权;重点人才团队成员可破格享受相关人才政策。(责任单位:人社局、科技局)
  17.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宁国发展的最大机遇,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引导市域内各类企业到长三角区域设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或并购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研发机构,联合设立国际化研发中心,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参与国家、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快推进经开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或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责任单位:经开区管委会、市委组织部、发改委、科技局、相关乡镇)
  18.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探索、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励创新、保护创业。加强创新文化培育,弘扬崇尚创新、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社会风尚,营造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教育,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宣传优秀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总工会、科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落实。强化科技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作用,为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市建设提供支撑。
  (二)优化政策举措。建立健全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市建设相关政策体系,各相关部门结合目标任务,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研究制定推动创新主体分类管理、平台建设、资金管理、项目统筹、人才评价等政策措施,形成上下级联动、跨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效应和整体效能。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情况与科技资源配置紧密挂钩。实行科技导向的差别化用地机制,鼓励采用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工业用地;创新型重大产业项目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用地指标。
  (四)完善监督考核。优化科技创新指标考核办法,建立覆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各类核心指标的“大科技”评价体系。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市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2024年目标任务

2027年目标任务

(一)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1

立足宁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全面部署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争创更多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技术创新网络,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争创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人社局

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家;加强对上衔接支持中鼎密封件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5年内全市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20家。

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技术创新网络,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争创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

强化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作用,引导新签订产学研合同15项以上。

5年内新签订产学研合同70项。

2

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领域,完善沿途下蛋”“沿途孵机制,建设布局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孵化平台,择优向省科技厅申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基地备案。按照达标即准原则,支持建设一批市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宁国化工园区建设中试基地。

经开区管委会

科技局

完成宁国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

3

积极争创国家级橡塑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和国家级孵化平台。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布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各类创新平台统筹布局。加快推进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建设,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

成功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持续推进

(二)推进企业创新全链条

4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促使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按照零基础待培育、较成熟待提升、已成熟待申报三个层次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培养更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重点工业乡镇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达19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20家,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达105家。

力争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全市专精特企业达140家。

5

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分档奖励、研发设备补助等政策,为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供坚强保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指标在工业企业分类评价体系中权重,将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作为实施差别化要素保障的重要评价标准。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人社局、重点工业乡

扎实推进研发活动全覆行动,R&D经费占GDP比重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力争2027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成果全覆盖,R&D经费占GDP比重达3.3%位居全省前列。

6

全面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平台、仪器设备、项目、奖励等五个向企业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研发活动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延伸。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三首政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示范力度。

科技局

经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

(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7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坚持目标导向、集中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推荐优质项目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落实政策配套支持;完善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重大创新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经信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

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创新项目10个。

持续推进

8

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鼓励和大力扶持安全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升级迭代,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广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工艺替代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知识普及,发展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技术。

科技局

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9

围绕山核桃、畜禽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特派员和科特派组织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及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研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宁国经济开发区汪溪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科技局

经开区管委会、经信局、农业农村局、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各相关乡镇

组织实施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及科特派项20个。

持续推进

(四)完善科技金融供给体系

10

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推广试点,推广商业银行远期共赢利率定价机制、“LPR+科创优惠定价方案,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贷款产品,进一步丰富信用贷款产品种类,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对科创企业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

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科技保险试点。

财政局(金融监管局)

经开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宁国支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11

实施政府性基金倍增计划,全面融入省基金丛林建设,运用国资领投+基金风投”“基金+科创模式,招募更多社会资本在宁设立基金,推动投早投小投科技。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及龙头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产业基金提供平台化增信,为科创企业债券融资增信,降低科创企业债务成本及债务融资风险。深入推进科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加强上市后备科创企业资源库建设。

财政局

经开区管委会、产投集团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深入推进科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加强上市后备科创企业资源库建设。落实股改、辅导、挂牌、上市等分阶段、全流程奖补政策,对优质科创企业提供专属培育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财政局(金融监管局)

经开区管委会

持续推进

5年内上市科创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

12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引领性、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完善科技贷、园区贷等多种信贷工具积极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物的融资难题。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对接,增强科创金融领域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实现跨区域协同效应。

财政局(金融监管局)

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

强化科技贷”“专利质押贷款等科技型企业信贷产品政策,全年新增科技贷款1亿元。

持续推进

(五)构建重点人才支撑体系

13

优化人才强市30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机制,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重点领域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难题,面向长三角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

探索开展科技副总引才,探索企业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市委组织部

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人社局

完善人才强市30策,选派2名高校教师和科员人员担任科技副

5年内选派10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

14

建立宁国籍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储备蹲苗培植行动,依托市级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政聘企用储备高层次青年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青年科技人才进团队、进项目、进平台、进企业。

市委组织部

科技局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全力落实万名大学生引进工程,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动,持续建设长三角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顶岗实训基地,打造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大学。

市委组织部

人社局、团市委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15

启动我市产教联合体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技能宁国建设,培育宁国杰出工匠,扩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遴选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力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卓越工程师汇聚行动,推广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

人社局

经开区管委会、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促成重点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不少于1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人、专业技术人才700人。

5年内促成重点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不少于5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

(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16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政策,对从事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可按规定直接申报技术经纪人类别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破除四唯倾向,对符合主导产业方面的重点企业,根据贡献赋予人才举荐权;重点人才团队成员可破格享受相关人才政策。

人社局

科技局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17

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引导市域内各类企业到长三角区域设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

科技局

市委组织部、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相关乡镇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加快推进经开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或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

经开区管委会

科技局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18

加快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探索、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励创新、保护创业。加强创新文化培育,弘扬崇尚创新、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社会风尚,营造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教育,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宣传优秀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市委组织部

经开区管委会、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总工会、科协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Baidu
map